伴游中国:洪崖洞巴渝民俗风情地

  伴游中国提起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洪產洞,恐怕没有重庆人不知道的。这处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地方可以说已经深入每一个重庆人的骨血,更成为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庆城市精神的象征。今天,这处古朴的地方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,给越来越多的人讲述着属于巴渝的民俗风情。

  洪崖洞的前世今生

  淇洪崖洞”如今指的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沧白路旁,面朝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洪崖洞民俗风貌区。这里现在看到的代表建筑是重建后的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“吊脚楼”,它们沿江而起,依山就势层叠而上。而要说到洪崖洞的历史,则要从2300多年前重庆古城的建造史说起。

  伴游中国了解到历史上,重庆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筑城:第一次是前314年的秦朝,第二次是三国蜀汉建兴四年(226),第三次是南宋嘉熙四年(1240),第四次是明洪武四年(1371)。前三次筑城主要是扩大城池面积,第四次筑城则飛成了“九开八闭”17座城门。

  所谓“开门”,是指以交通运输为主的、常年敞开的城门;“闭丁”则指只作军事用途,设有城楼和门的样子,却没有实际可以开启的门。洪崖门便是闭门之一,建在悬崖之上,面朝嘉陵江由士兵守卫门下方有一洞,即为洪崖洞。最早这里还有一条小溪由城内流出,从悬崖倾下,形成瀑布,便是“洪崖滴翠”之景随着时代的变迁,到了20世纪40年代,洪崖洞上的悬崖辟出条小咯,连通了内城、外城。它下方的镇江寺和纸盐河街,变成了热闹非凡的码头;两侧也依山就势逐渐修建起排排吊脚楼层层叠叠摇摇欲坠,构成了重庆的独特风景。

  当时住在吊脚楼里的多半是穷苦人,如搬运工、纤夫、浣纱人等。每年嘉陵江江水泛滥的时候,就会把纸盐河街淹没,洪崖洞吊脚楼也多被摧毁。而这里的居民只好待洪水退去后,再回到街上冲洗街道、重建居所,一个个吊脚楼又重新出现在洪崖洞上。1949年重庆解放后,那些经历了数十年风雨、拆拆建建的吊脚楼成了危房,考虑到安全隐患以及对滨江路的规划建设,危旧的吊脚楼被拆除重建了。经过重新规划建设后,洪崖洞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,这就是洪崖洞民俗风貌区。

  洪崖洞吊脚楼属于栏式建筑,背靠崖体而建,顺着山势,于是就有了高低错落的房屋楼层。这些吊脚楼大多是三层建筑,贴附崖壁,因地制宜,建筑与崖壁紧密相连,利用崖壁良好的承接能力承载了部分荷重,节约了结构材料,提高了房屋的稳定性。另外,吊脚楼下部架空成虚、上部围成实体的结构特征,刚柔相济;附在崖上的部分可将一些难看的崖壁遮挡起来,起着改善城镇面貌作用的同时,对崖壁也起着保护作用。

  伴游中国远远看上去,层层向上或向两边蜿蜒伸展的吊脚楼有的层层出挑,有的高低错落;房屋构架简单,开间灵活、形无定式充斥着朴素、自然的意味;线条轮廓含蓄而秀美。小巷里面看似走到了尽头,拐过去却柳暗花明,又是一番天地。这虚实结合、刚柔相济的吊脚楼,在自然山水间建起,将山水之势与人类建筑艺术合二为充分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—,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。这吊脚楼的建筑群,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奇观。(来源:伴游中国网)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重庆私人导游网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